
```html
有关理解诗意的解读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 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
-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 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
- 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
这些改写版本保持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和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词汇和句式进行了改写,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每个部分的内容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避免了逻辑混乱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并且更符合语言习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7/613.html
- 上一篇: 描写雨的诗句_苏轼描写雨的诗句
- 下一篇: 坚定意志的经典名言_坚定 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