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收录分享优秀的各种范文模板的优秀文章类网站,汇集大量优秀的合同范文,演讲稿范文,主持稿范文,各种演讲稿范文,各行业实习报告范文,各种总结样本,工作报告范文全部免费下载。各行业辞职报告等优秀范文免费下载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范文> 正文

朱熹描写春天的诗鉴赏(朱熹描写春天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朱熹描写春天的诗鉴赏

《春日》这首诗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并指出“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诗句中还提到朱熹描写春天的诗鉴赏,欢迎参考阅读!

春日

宋代 朱熹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中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日》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现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春日》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虚构的。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但此诗却写到了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心理学,向往孔圣,追求孔子在洙、泗之间讲学、传道、授业的经历,托志于心灵的解放和理性的净化。因此,这诗实际上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劝导人追求理性的解放,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然景物的繁荣。朱熹的这一思想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不仅描述了春光的生机与万紫千红,更深刻地表达了人内心的平和与理性的觉醒。

名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门在山东,孔子曾在吉、济之间弦歌传道,教化子息,传道授业。“朱熹怎么会去到这已被金人侵占的地方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义情操。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表达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朱熹要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中去理解这种哲理呢?”看来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哲理融入生动的形象之中,不显露出说理的痕迹,而使读者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的享受来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正是朱熹所想的,他希望通过诗歌,引导人们从自然景物中获得生命的真谛,从精神追求中得到心灵的平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8/71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