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收录分享优秀的各种范文模板的优秀文章类网站,汇集大量优秀的合同范文,演讲稿范文,主持稿范文,各种演讲稿范文,各行业实习报告范文,各种总结样本,工作报告范文全部免费下载。各行业辞职报告等优秀范文免费下载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范文> 正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逐字稿)

教案:解读李白的“梦”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结合李白“诗仙”形象,引导学生探索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 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由“梦”导入

  1. 师生一起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前两句:“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2. 引出:“这幅诗不仅描绘了李白的传奇人生,更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板书:梦由——梦中——梦感)

(二)整体感知

  1. 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脉络和艺术特色。
  2. 播放《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作品赏析视频,展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赏析“天姥山”部分

  1. 师生一起朗读:“天姥山,五彩斑斓;愉悦惊恐多变。”
  2. 引导学生理解:“雄浑壮丽、飞舞高远、惊恐复杂”的天气特点,体现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超脱。
  3. 老师补充:“‘我欲因之’与“迷花倚石忽已暝”形成对比,展现了李白急切兴奋的心情。”

(四)赏析“夜幕中,六句”部分

  1. 师生一起读出诗句:
    “一夜飞度镜湖月,迷雾朦胧见天鸡;河清岸净草萋萋,天开地明鸟笼前。”
  2. 引导学生理解:
  3. 美丽险怪辉煌:描绘了李白的诗作具有壮丽、神秘、高远的感觉。
  4. 愉悦惊恐复杂:表现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渴望与超脱的心态。
  5. 老师补充:“‘飞’‘送’的巧妙运用,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急切、兴奋的心情。”

(五)赏析“吟”这种古诗体

  1. 师生一起引导学生理解:
  2. “吟”是一种古诗体,是后人对古诗的一种简化。
  3. 比较“吟”与《唐诗宋词选读》李白诗的体格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吟’这种古诗体,是否也难以捉摸?”

(六)赏析“青冥浩荡不见底”部分

  1. 师生一起读出诗句:
    “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官即梦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 引导学生理解:
  3. 青冥意指天空的广阔和深远,象征着李白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向往。
  4. “一官即梦寐”说明李白渴望融入官场的世俗生活,但也因此感到迷茫。
  5. 老师补充:“正如古人所言,‘青冥’是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而《诗经》正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七)赏析“诗人的‘梦’”部分

  1. 师生一起展开辩论:
  2. 招待李白:我知道你有一套独特的思想,他总是能通过梦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情感。
  3. 否认:你不能简单地说“诗人的‘梦’”,李白的梦不仅仅是娱乐。
  4.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李白的梦是什么?它是否可能是一种奇幻的冒险?”
  5. 学生展开辩论,老师进行点拨。

(八)作业

  1. 课本第47页练习题:
  2. 找出李白诗中“青冥浩荡不见底”的一句,并联系现实意义。
  3. 可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你对李白“诗仙”形象的理解。

【总结】

通过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不仅欣赏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深刻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思考与超脱心态。这让我明白,李白的思想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象,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延伸。


【教案设计说明】
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和情感表达,解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李白“诗仙”形象的理解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3. 教学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具体的句子分析与现实意义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梳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引入李白及其诗歌
    通过提问“你是否知道李白?”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相关作品,并简述他的生平和主要创作特点。

  2. 引出主题:天姥与仙境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诗作如何展现自然与理想之间的对比,引入主题——从自然景观到仙境,再到离思留别的情感转化。

  3. 激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天姥和仙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留别”情感的深意。


二、正文部分

1. 入梦缘由
  1. 引导学生感受天姥的雄伟
  2.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天姥高大的形象(如“高耸入云”,“山巅巨石”),激发学生对仙境的向往。

  3. 朗读诗前两句

  4. 通过朗读第一句“若有所思,又若无际?”,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思绪如何与现实相联系?

  5. 分析诗意的意象

  6. 强调诗歌中“入梦缘由”的生动描写——天姥高大、奇观壮丽,以及“幻影幻色”带来的理想化情。

2. 羽毛 twisted仙境
  1. 描绘仙境的美景
  2. 通过第二句的“千岩雄伟”,引导学生观察仙境中的山峰、“石门”等元素。

  3. 深化对仙境的理解

  4. 强调仙境中奇观的壮丽(如“金碧辉煌”),并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仙境是否存在,如何与现实相映成趣?

  5. 朗读第三、四句

  6. 通过“灵音清越”,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

3. 离思留别的情感转化
  1. 理解“留别”中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留别”与现实中的痛苦经历之间的关系,激发对离别的感慨。

  3. 朗读最后一句和前两句

  4. 通过“青崖白鹿”,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的美好时光;再读“白鹿相思”,引发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三、赏析部分

1. 道理解析
  1. 从自然到理想的情感转变
  2. 讲述李白将天姥与仙境的美景描绘出来,试图表达一种理想化的情怀,但现实中的苦难也存在,如长安三年的痛苦。

  3. 对现实的反思与消极反抗

  4.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对现实的不满和“摧眉折腰”的情感,以及他如何用诗歌表达这种消极情绪。

四、结束语

  1. 总结诗作的艺术特色
    通过朗读整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生动的写景与夸张的手法,以及对自由与理想的情感化表达。

  2. 联系现实情感,深化主题

  3.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诗歌如何反映现实中的消极情绪,以及他如何用诗歌传递深刻的人生哲思。

五、教学指导

  1. 多维度引导学生理解诗作
  2.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运用生动的动作和语言

  4.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5. 参与讨论与互动

  6.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作的理解,促进班级内的情感交流。

  7. 联系现实,深化理解

  8. 让学生思考李白诗歌如何反映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如天姥的雄伟与现实的虚伪)。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并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情感共鸣。

《梦游天姥山》分析

一、整体结构与情感流露

  1. 第一段
  2. 作者通过神话中的瀛洲与现实中的天姥进行对比,突出天姥的神秘与虚幻。
  3. 明确指出了“飞”“送”的动作,表现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4. 第二层

  5. 通过月夜渡溪、登山奇景,描绘了诗人在自然景色下的热爱与追求。

  6. 第三层

  7. 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思,尤其是对权贵的憎恨,体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

  8. 第四层

  9. 通过“放”字表达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写出了对现实的责任感和无奈的情绪。

二、文学分析

  1. 浪漫主义情怀
  2. 神话与现实的对比:诗中以神话中的瀛洲与现实中的天姥为媒介,展现了一个奇特又神秘的形象。

    • 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奇异的美感。
  3. 诗中的描绘与意境

  4. 仙境与现实的对比:通过“天日消磨长嗟短叹”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反衬了对权贵的不满。

    •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
  5. 诗中的情感表达

  6. 通过“且放”两句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方式的渴望与不屈精神,展现了对理想追求的热情。

三、艺术特点

  1. 丰富的想象与修辞
  2. 利用比喻和对比手法描绘了天姥、蓬莱等仙境形象,使画面生动而富有想象力。

    • 同时,反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社会批判意味。
  3. 情节张力与心理刻画

  4. 通过“放”字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思现实中的责任和无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决心。

  5. 语言的生动性

  6. 国内外白语言运用,使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四、总结

《梦游天姥山》以神话为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比神话与现实、对权贵的反思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浪漫主义精神与理想追求。其情感从神话中的神秘与现实中的纠结,到现实中的无奈与追求,层层递进,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情感。整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永恒的艺术象征,激励着我们在现实中追寻自由、实现理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3/121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