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并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热身活动
(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板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生读古诗)
(师指名生读古诗,师板书主题)
(二) 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2.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3.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4.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 多诵读,悟诗情
1.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2.生: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3.师: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呢?
4.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四) 翻译与升华
1.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3.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五) 思考与应用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六) 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9-03/1965.html
- 上一篇: 苏轼词的婉约风格的论文(苏轼的婉约之作)
- 下一篇: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_《题西林壁》古诗和注释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