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
这首《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通过对桃花季节出现早晚的比较,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艺术之美。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既比平常的春色更令人心醉神迷,“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句,更是让诗人充满了童心和情感的共鸣。
诗句的第二部分以气温垂直变化为切入点,指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白居易在注释中曾提到,“庐山海拔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之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色当然就来得迟了。”这种地理学原理的解释,让诗句更具哲理与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大林寺桃花开得及时,与山下花开相似吗?”一句,诗人对比山上的桃花与山下的花,发现虽然季节出现早晚不一,但植物结构、生长潜力都差不多,都是吸引人们前来赏花的‘小仙境’。这样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艺术之美。
“大林寺桃花,又似人间之小桃。”一句,进一步将桃花比作“人间之小桃”,既保留了桃花的美丽特征,又寄托了诗人对山上的桃花热爱的情感。这种比喻增强诗的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桃花的芬芳。
总的来说,“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哲理性的思考,通过季节延迟和气候差异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艺术之美。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人生无常,但人心纯净;自然之变,但万物和谐。
春天的诗句整理(按类别)
1. 自然景物描写类
-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描述了在寒冷天气中描绘春天的景象)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懈追寻的情感)
- 辛弃疾《归去来兮辞》:远山尽,气自穷。(通过自然景色展现个人情感)
2. 内心感受类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早睡后的景象,表现出紧张的情绪)
- 张志和《渔歌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现了孤独与命运的感伤)
3. 日常场景类
- 李绅《悯农》: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了农民生活的朴实生活)
- 白居易《归去来兮辞》:近水天翻风不野,近山城入雨晴。(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个人情感)
4. 人物自传类
- 孟浩然《春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自传中的个人感受和内心活动)
- 张志和《游园不值》: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一群小蜜蜂在春天的环境中飞翔)
5. 情感表达类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对自然现象的欣赏与赞美)
- 张志和《游园不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了春天风声中树被烧毁的情景)
6. 其他类
- 白居易《注刘郎诗作序》: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
- 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春天园中的美丽景象)
总结
这些诗句涵盖了春天的不同方面,从景物描写到内心感受,再到人物自传和情感表达。它们反映了不同诗人对春天的独特的理解和描绘。希望这份整理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9-17/22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