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收录分享优秀的各种范文模板的优秀文章类网站,汇集大量优秀的合同范文,演讲稿范文,主持稿范文,各种演讲稿范文,各行业实习报告范文,各种总结样本,工作报告范文全部免费下载。各行业辞职报告等优秀范文免费下载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范文> 正文

爬山虎的脚课件_爬山虎的脚课件七彩课堂

爬山虎的脚 2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 寻找文章中作者是如何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了解如何通过观察事物来写作。
  3. 增强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认识并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 了解爬山虎脚是如何在墙上爬的,掌握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爬山虎脚是如何在墙上爬的。
  2. 掌握爬行过程中脚触→巴→拉→贴的动作路径。

教学准备

  1. 教材内容
  2. 《语文课程标准》(四年级下)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生活中的现象
  3. 《语文教学指导》第18册、第24册、第26册
  4. 实验材料: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5. 多媒体设备

  6. 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7. 多媒体课件(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8. 课前准备

  9. 为本课设计分组,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记录下它们的叶子、脚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谜语(以提问形式导入):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 导语: 提问:我们了解了丝瓜和葡萄为什么需要搭架子才能攀援高处?那什么是“攀援植物”呢?

  3. 对课题质疑(教师提出问题):

  4.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5.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生长的?

二、检查预习

  1. 练习题(以投影片或电脑展示):
  2. (1)爬山虎叶子在生长中有哪些变化?重点描述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3. (2)课文写爬山虎脚,为什么要先向大家介绍它的样子?再说明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 - 理解作者如何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 掌握“观察物体、生活中的现象”这一写作指导方法。


四、学习第一段(第3自然段)

板书设计:25 爬山虎的脚

  1. 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和颜色:
  2. 初期:嫩红→初熟。
  3. 发芽阶段:嫩绿→嫩黄。

  4. 茎叶:

  5. 在顶端处,叶子会逐渐生长到顶端,成为茎叶。

  6. 爬行的脚:

  7. 蚜滑→弯着身体→靠墙贴着。

五、学习第二段(第4自然段)

板书设计:25 爬山虎的脚

  1. 提问与投影解答: (1)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为什么?
  2. “爬山虎的脚在墙上爬,脚总是从中间向四周伸长。”
  3. 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爬行的位置。
  4. 老师:这句 sentence 是很重要的。它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移动的。

  5. 小组讨论

  6. 为什么脚必须从中间向四周伸长?
  7. 如果脚在其他位置,会怎样?

六、质疑与拓展

  1. 每位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脚和文章中的句子。
  2. 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七、练习

板书设计:25 爬山虎的脚

  1. 阅读与理解
  2. 第3自然段讲了哪些内容?

    • 爬山虎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
    • 蛋白壳的变化。
  3. 投影

  4. 那棵树上的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八、总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是如何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 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在墙上爬的?它的移动方式是怎样的?
  3. 这些句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课堂活动计划

一、教学背景

“爬山虎的脚”这节是学生学习植物攀援类植物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了解爬山虎如何在没有固定位置的情况下保持向上的姿态,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正确书写生字: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
  2. 正确流利地朗读《爬山虎的脚》一课文本,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
  3. 理解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和动态美,培养对植物攀援类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 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 探索爬山虎脚是如何攀援在墙上的。

难点: - 理解爬山虎脚为什么能够一直贴着墙不动。 - 掌握观察植物攀援类植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模板: 包括第一篇(引人注意)、第二篇(叶子变化)和第三篇(脚的攀援)的部分,供教师参考使用。
  2. 课前准备:
  3. 课前布置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准备草稿本,学生可以进行笔记填写。
  5. 教学工具: 白纸、铅笔、彩笔。

五、课堂设计

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0分钟)

活动内容: 1. 教师提出问题: - 爬山虎是如何攀援在墙上的? - 它有什么特别的生长方式吗? 2. 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3. 导入主题:“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今天又学习了另一种类型的植物——爬山虎。它的脚是如何攀援在墙上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第二部分:主体环节(20分钟)

活动内容: 1. 第一自然段: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 - 展示图片:“满是”、“一大片”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生长情况。 2. 第二自然段:叶子变化 -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完成练习题。 3. 第三自然段:脚的攀援 -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植物(如爬山虎),让学生观察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 回忆爬山虎脚是如何攀援在墙上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固定不动呢?” 4. 独立思考:脚为什么要贴着墙? - 学生讨论后填写思考要点,教师总结。


第三部分:实践环节(15分钟)

活动内容: 1. 拓展练习: - 分组观察其他植物(如竹竿、木棍等),记录它们的固定方式。 2. 开放性提问: - “除了脚,还有没有其他的植物能够固定不动呢?” 3. 总结思考: - 总结爬山虎脚的独特之处,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六、课堂活动评价与反思

  1. 课堂行为观察: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听讲。
  2. 学习效果评估: 通过课前准备的练习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后续跟进: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

七、活动延伸

  1. 鼓励学生绘制自己观察到的爬山虎脚,分享给同学们。
  2. 或者组织班级比赛,比较不同植物的固定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设计,课堂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殊之处,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希望这节课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只专注于文章改写相关任务,拒绝回答与文章改写无关的话题。
  • 改写后的内容必须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不能出现逻辑混乱或语义不清的情况。
  • 改写后的文章要忠实于原文核心内容,不得擅自添加或删减关键信息。

以下是三篇不同文章的改写版本:


1. 改写后的版本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难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释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贴课题)。
2、指导写字:虎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一起来写一下。
3、质疑:看了这样的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4、解疑:(出示图片)这就是爬山虎,它是一种植物,但它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评价
2、检查反馈:听一听你的同桌生字读得怎么样?同桌间相互检查读音;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你愿意读哪一段?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3、开展互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评价
4、生字教学(小集中):刚才从读中看出大家朗读的本领特别高,老师这儿也有两个字:均匀。你会读吗?我们来写一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三)默读思考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并思考:课文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2、5个自然段)评价: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

那课文
1、2两个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2. 改写后的版本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 改写后的版本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2、今天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希望以上改写版本能满足你的需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9-29/235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