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征,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 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 深入理解正比例意义中保持固定比率不变的关系,掌握比值一定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2.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彩笔等。
一、游戏导入(2分钟)
活动内容: 1. 老师让学生每人拿一个骰子,抛三次。 2. 学生分别记录每次抛出的点数,并计算得分: - 第一次得分 = 第二次得分 × 3 - 第三次得分 = 第一次得分 ÷ 2
活动目的: 通过抛骰子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成正比例量的概念。
二、引导观察(5分钟)
活动内容: 1. 小组合作画图。 -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张方格纸。 - 每人根据给定的比例画出相应的图形: - 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并写出对应的数据。
- 比较不同组的图形。
 - 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分析数据,找出两者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活动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变化特征,从而理解成正比例量的意义。
三、整理信息(8分钟)
活动内容: 1. 集体总结:两个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称为成正比例量? 2.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 - 如果甲的数量随乙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并且每当一个量每增加一定数值,另一个量随之也按相同的比例或方向变化, - 这两个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正比例量的定义。
四、观察实验(10分钟)
活动内容: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比例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 - 比例1:4:2 - 比例2:6:3 - 比例3:8:4 2. 小组讨论。 - 学生们观察后,发现所有的图形都是按相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 - 因此,学生得出结论:成正比例量的特点是图形要么按相同的比例放大,要么按相同的比例缩小。
活动目的: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按固定比例变化的规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互动引导(5分钟)
- 学生提出问题:
 -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为什么图形是这样变化的?”
 - 教师回答:
 - 每个比例都保持了相同的比率,图形要么放大,要么缩小。
 - 小组讨论。
 - 学生们通过提问,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
- 当两个量成正比例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
 - 图形的大小变化也与之相关联。
 
 
活动目的: 通过互动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帮助他们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六、总结评价(2分钟)
活动内容: 1. 课堂 recap: - 形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 正比例关系的特点。 2.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或观点。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活动目的: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对话,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得到积极评价。
七、板书设计
``` 成正比例量: 1、两相关联的量在变化中保持固定比率; 2、图形要么按相同的比例放大,要么按相同的比例缩小。
正比例的意义: 当两个相关联的量x和y对应的对应值之比相等时, 即:x/y = k(一定),那么x和y就成正比例。 ```
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导入、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接下来的课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设计:《正比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2-63页“正比例”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2.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原因。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一、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理解正比例的意义(1课时)
第二课时: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1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路
- 
以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到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碾米机按比例放大图形”、“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 
直观描述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必须满足“相对应数值之比相等”的条件,明确正比例的意义。 - 
通过公式推导验证正比例关系
以公式的形式展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量的关系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模型。 - 
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给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解释原因,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引入新课
- 
情景引出正比例
(1)播放一段与碾米机相关的音乐(如机器工作时的动态变化)。
(2)提问:这里的“碾米”和“价格”是怎么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碾米机按比例放大图形?” - 
引入公式
 - 提出:“正比例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出成正比例的条件。
 - 
用数学语言描述:如果Y和X成正比例,那么就有Y/X = k(k是一个常数)。
 - 
小组讨论
(1)教师提问:什么是正比例?
(2)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例子。 
活动二:观察变化规律
- 
表格展示
(1)填写两个例子的表格,比较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计算每组对应的数值之比是否相等。 - 
小组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比值相等的情况下,这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三:验证正比例的意义
- 
公式推导
(1)教师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写出其关系式:Y = kX(k为常数)。
(2)引导学生观察到Y/X = k,说明Y和X成正比例。 - 
实际应用
 - 给出具体例子,例如: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 问:如果单价不变,则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活动四: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 
填表法
(1)填写学生日常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如“购买苹果的数量与总价格”,并计算每种苹果的价格。
(2)观察比值是否相等,判断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 
小组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的方法:比值是否保持不变。
 
活动五:巩固练习
- 
判断题
(1)甲数是乙数的5倍,那么甲数和乙数成正比例。()
(2)如果Y = 3X,那么Y和X成正比例。()
(3)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不变,则这两个量一定是正比例关系。() - 
填空题
 - 如果单价一定,数量与总价成()比例。
 - 如果工作时间一定,完成零件的数量与效率成()比例。
 
四、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活动,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基本概念,再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理解。同时,注意反馈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 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 填空并说明理由:
 -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 提出问题:
 -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 生1:“把旗杆放下量。”
 - 生2:“爬上去量。”
 - 生3:“没有学生说教师可以这样做。”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 引出问题:
 - 
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 
分析问题:
 - 
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1)水费和用水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哪两种量一定,哪一种量可能变化?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 用比例知识解答:
 - 师:“因为水费和用水量的单价一定,所以它们成正比例。”
(1)算式:
$12.8元 ÷ 8吨 = ?元/吨$
所以,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的水费是:
$? × 10吨 = ? 元$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 回顾总结:
 -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 
师:“下面的题目让我有点犹豫。”
(1)水费与用水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 
解答练习题:
 - 
(1)小黑板出示问题:
1) 饮料盒800毫升,每升2元。买5箱饮料盒多少钱?
(2)张奶奶家用了6吨水,费用12.8元;李奶奶用了9吨水,费用是多少? -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 
回顾总结:
 - “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弄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板书设计
| 水费(元) | 用水量(吨) | |-----------|------------| | $12.8$ | $8$ | | $\chi$ | $10$ |
$12.8 ÷ 8 = \chi ÷ 10$
$\boxed{\chi = 16}$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能够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呢?
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从具体实例中识别成正比例的关系。
 - 探索并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特征,能够用数学式子表达这种关系。
 -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 难点:识别成正比例的关系,并正确应用数学式子进行计算。
 
三、教具与学具
- 教具:课件、数据表格、图表(如路程和时间图)。
 - 学具:草稿纸、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20分钟)
- 活动一:学生观察书本例1,讨论“水费与用水量”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 活动二:通过思考题复习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的特征。
 
2. 教学例1(15分钟)
- 例1分析:
 - 给出数据表格,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路程、时间、速度的变化规律。
 - 引导归纳成正比例的关系式,并板书:路程 / 时间 = 速度(一定)。
 - 例2分析:
 - 给出数据表格和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发现两种量变化规律一致。
 - 引导归纳成正比例的关系式,并板书:总价 / 数量 = 单价(一定)。
 
3. 教学巩固(15分钟)
- 练习:
 -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理由并写出关系式。
 - 图表分析:
 - 分析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图,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原因。
 
4. 教学总结(5分钟)
- 小结:正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保持固定比值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为y = kx,其中k是常数。
 
五、板书设计
| 项目 | 材料 | |--------------------|------------| | 正比例关系 | y / x = k | | 物价问题 | 元/件 |
六、作业
-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 实际调查:查找其他正比例的例子,并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相关知识。
这篇改写版本的情感基调更加积极向上:
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首先,我遇到了一个关于正比例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来看看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些知识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接下来,我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版本的情感基调较为平静:
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首先,我遇到了一个关于正比例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来看看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些知识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这个版本的情感基调较为谨慎:
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首先,我遇到了一个关于正比例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来看看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些知识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不过以上是不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版本,以下是一篇较为积极向上的改写版本:
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首先,我遇到了一个关于正比例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来看看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这些知识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接下来,我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篇版本保持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并且情感基调较为积极向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罗伊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9-22/2270.html
- 上一篇: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 下一篇: 剪一段时光与故乡诗歌
 














